新型工业化的“湖北答卷”——写在2022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举行之际
来源:麻城市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 | 2022-11-21
中国5G+工业互联网再次迎来“湖北时间”。
东湖畔、光谷心,巨擘齐聚,共襄“盛宴”,激荡火花,为湖北经济高质量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后续动能。
“更好赋能实体、服务社会、造福人民。”2020年,在首届中国5G+工业互联网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殷殷期盼。
暮然回首,两度春秋。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湖北走好新型工业化之路圈定关键词,“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时代的考题已经列出,湖北的答卷正在写就!
11月18日下午,宜昌湖北三宁60万吨乙二醇项目5G智能中控室,当班的生产调度员打开手机APPsuplink,滑动手机画面,实时生产场景一览无遗。这款集企业生产、管理、经营的应用程序,实现了多维数据的有效融合。
三宁公司智能工厂推进办公室主任杨文华见证了这座“掌上工厂”减排增效的潜能,“以前老装置的巡检、数据采集,都得人工现场完成,一趟下来大约需要2个小时,现在采用智能巡检机器人,实现了无人值守。”
湖北化工企业积极向数字化转型,在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研究所研究员白洁看来,这正是新型工业化的典型表现之一。“新型工业是在信息工业基础发展起来的智能工业,简言之,就是以人脑智慧、电脑网络和物理设备为基本要素。新型工业化推进了制造业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转变,呼应了质量强国、制造强国。”
炉火热浪的钢铁产业,从“汗水经济”迈向“智慧高地”,新型工业化留下的印记更加鲜明可见。
在武钢智慧系统操控中心,实现“一人一机管一厂”。操作人员轻点鼠标,高炉接单机车像滴滴司机一样赶到指定位置。5G“点火”,钢花“绽放”——高炉出铁口打开,铁水奔涌而下。在全光网支撑下,武钢“5G+全连接工厂”整体效率提升19%,降低能耗10%。
在湖北,越来越多传统制造企业闻“G”起舞。今年10月,湖北首次认定30家5G全连接工厂,绝大多数是传统制造企业。“全连接”是指人、机、料、法、环、测等“能连尽连”。省经信厅提供数据显示,目前全省在建的5G全连接工厂达到108个。富士康武汉工厂、美的冰箱荆州工厂先后被评为全球“灯塔工厂”,代表制造领域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最高水平,在这些标杆企业的引领下,湖北制造企业积极“上网”“入云”,目前全省工业企业累计上云4.6万家,上云覆盖率达到39.4%。
11月19日,2022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成果展”揭开面纱。武汉的盈乾家公司带来的系列产品展示“神奇魔法”——只需在空中点选,就可无接触按电梯或看病挂号。据介绍,这种使用无介质全息技术的电梯,已在武汉落地使用。
“新型工业化要发展,必须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建华认为,湖北制造业要寻求高质量发展,必须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基础的现代化。
在与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深度牵手的2年里,湖北积极拥抱数字产业,交出一份优异的数字经济成绩单——
2021年,湖北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2.1万亿元,同比增长20%,居全国第八、中部第一。今年前10月,全省软件业务收入2030亿元,同比增长16.29%;全省电信业务总量达到462.67亿元,同比增长30.8%,高于全国(21.4%)9.4个百分点,增速全国排名第二。
科技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要素,湖北全力为数字经济的创新筑“基”。
目前,全省拥有数字经济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75个,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4560家,全国第七、中部第一。
全省在用数据中心112 个,在建数据中心 35个,边缘数据中心 16 个,在用机架数 11.3 万架,算力居中部第一。
截至11月11日,国家工业互联网武汉顶级节点标识注册量突破 86亿个,较2020年6月增长近20倍,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20亿个,接入二级节点个数达31个,接入企业4466家。我省已基本建成“光芯屏端网”世界级光电子产业集群以及全国最大的光通信产业基地。
欲答时代之问,必有实干之为。省经信厅负责人表示,两年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大会贺信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关于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发展高地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按下“5G+工业互联网”建设加速键,湖北全力打造的全国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正快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