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市实施方案
2024-03-01
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市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全国和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要求,根据《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制造强国高地的意见》(鄂发〔2023〕10号)精神,结合黄冈实际,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 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坚持制造业优先, 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 以绿色低碳为基本路径, 以科技创新为 内生动力,着力打造现代产业集群,为黄冈建设武汉都市圈协同发展重要功能区提供坚实支撑。
到2027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5%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 比重达到15%以上。初步形成农产品加工、建材2个产值过1000 亿元、 医药化工1个产值过500亿元、装备和光电子信息2个产值 过200亿元的“212 ”产业集群。打造年产值过100亿元工业企业3家,过50亿元企业10家,过10亿元企业50家,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500家 ,规上工业企业达到2000家, 形成“31552 ”企业梯队,新型工业化发展取得明显进展。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产业集中行动,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1.突破性发展五大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打造华中地区优质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武汉都市圈“ 中央厨房”。全产业链发展石材产业,推动建材产业向新材料领 域拓展,打造全国绿色建材生产基地、华中地区建材交易大市 场。主攻化学原料药、生物制药、 中医药、 医疗器械、化工新材料,不断壮大医药化工产业规模。持续巩固提升绿色智能船 舶、智能制造装备、汽车零部件、先进窑炉装备产业优势。与武汉协同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打造光电子信息材料和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住建局、 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黄冈高新区,各县 (市、 区)党委和人民政府〕
2.推动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 围绕“2+2 ”强县富民产业, 按照“布局集中、功能集成、产业集聚、要素集约 ”要求,每 个 县域聚焦 2 个有根植性、带动性、成长性的特色制造业集 中发展,构建相对集聚、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多层次就业的产业布局,打造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的产业集群。〔责任 单位:市经信局,黄冈高新区,各县(市、 区) 党委和人民政 府〕
3.加快“三专 ”建设。推行“开发区+功能园区 ”、一区多园等模式,探索开展“新九通一平 ”建设,建设一批专业园区, 提高园区综合承载能力。支持黄冈化工产业园调规,打造配套长江存储产业园和特色原料药生产基地。瞄准主导产业发展关键环节, 围绕发展痛点精准出台专项政策。针对产业特点不断 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营造产业集中的良好生态。到2027年,年产值过500亿元开发区达到3个、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达到5个,力争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实现零的突破。〔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黄冈高新区,各县(市、 区) 党委和人民政府〕
(二)实施主体培优行动,加快优质企业成长
4.培育龙头企业。 围绕集中优势产业,加大龙头企业培育。 制定龙头企业培育清单,定期到企业开展现场办公,推动解决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推动三利谱、 中化学新祥云新材料等在建百亿项目加快投产,助力祥云化工、大别山电厂、 中船贵金 属、鸿路钢构、晨鸣浆纸等有潜力的企业加快成长,打造工业企业“航母 ”梯队。〔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黄冈 高新区,各县(市、 区)党委和人民政府〕
5 .培育骨干企业 。积极挖掘骨干企业增长潜力 ,提升综合实力,重点推动铭普光磁、 尚赛新型光电、 巨安储能等项目 加快建设,支持人福药业、立讯精密等新投产企业迅速释放产 能、达产达效,促进科峰传动、小路精密、美丰化工、太一光 伏、宇星水钻等有潜力、增长劲头足的企业尽快成长。〔责任单 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黄冈高新区,各县(市、区)党委和人 民政府〕
6.培育上市企业。以龙头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抢抓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机遇,持续实施上市“破零翻番” 计划。建立 “ 改制一批、储备一批、培育一批、辅导一批、 申报一批、上市一批”的梯次培育体系,对在会、在审、在辅企业 和拟上市重点企业实行“一对一 ”跟踪包保服务。到2027年,全 市上市企业力争达到10家。〔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各 县(市、 区)党委和人民政府〕
7 .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健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引 导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建立供应链协同关系,支持企业深耕细作,力争每年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企业10家以上、 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家以上、新增省级单项冠军企业20家, 到2027年, 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实现零的突破。〔责任单位:市 经信局,黄冈高新区,各县(市、 区) 党委和人民政府〕
(三)实施技改提能行动,激发转型升级动能
8 .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改造 。大力实施“ 技改赋能 、制 造焕新 ”专项行动,引导传统产业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 新设备、新材料。破解纺织产业印染和化纤领域瓶颈,鼓励纺织企业围绕纤维新材料、功能性纺织品、智能制造装备进行升 级,推动建材产业向装配式建筑转型,引导原料药向制剂一体化发展,支持化工向新材料延伸,力争每年技改投资增速达到10%。到2027年,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40%。〔责任单位: 市经信局,黄冈高新区,各县(市、 区) 党委和人民政府〕
9 .加快推进智能化转型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创建 国家级“双千兆 ”城市,大力推进5G基站建设和IPv6规模部署。支持企业“智改数转 ”,鼓励企业与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合作,推动研发设计、组织计划、生产协调、销售服务等实现数字化管理。 拓宽5G融合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引导企业建设5G全连接工厂,打造一批产线级 、车间级 、工厂级“5G+工业互联网 ”典型示 范场景,培育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到2027年,力争省级5G全连接工厂达到20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达到5个、规上制造业企 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0%。〔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 委、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黄冈高新区,各县(市、 区) 党委和人民政府〕
10.推进绿色化发展。推广应用工业节能降碳先进技术, 鼓励企业建立碳排放管理体系。实施能效、水效“领跑者 ”行 动 ,鼓励支持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创建绿色产品、绿色工 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到2027年,建成绿色园 区1个、绿色工厂 20 家,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 15%。〔责任单 位: 市经信局,市发改委,黄冈高新区,各县(市、 区) 党委 和人民政府〕
(四)实施供应链改造行动,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11.融入供应链体系。坚持以“用 ”为导向,推动医药企业对接九州医药链,火电、化工企业对接国控、楚象等大宗商品供应链,磷化工企业对接国发磷化工供应链,汽车零部件企 业对接长江汽车供应链,纺织企业对接华纺链。到 2027 年,医药 化工、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产业融链企业达到500家, 实现年交易额100亿元。〔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经信局、市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黄冈高新区,各县(市、 区) 党委和人民政府〕
12.建设供应链平台。各县(市、 区) 要坚持全市数字化 供应链平台一张网,突出主导产业,构建供应链体系。支持麻城金石链、武穴建材链、黄梅华纺链、 团风钢构链、红安泛家 居链等 特色供应链建设 。到2027年 ,培育具有行业或区域影响力的供应链重点企业10家。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经信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地方金融工作局、黄冈国投公司,各县(市、 区)党委和人民政府〕
13.完善供应链生态。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信息金融、检验检测、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专业化应用服务供应商。推广应用个性化定制服务、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模式,推动 “生产型制造” 向“服务型制造” 转变。 到 2027年,培育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50家。〔责 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各县(市、 区)党委 和人民政府〕
(五)实施创新引领行动,培育新质生产力
14.加快创新引领。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依托重点企业, 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一批重点实验室、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吸引优质人才和创新载体,让更多创新成果在黄冈转化落地。依托龙头企业建立产业公共技术创新平台 ,做实做强湖北中科 、蕲艾 、石材等产业技术研究院,谋划建设武穴磷资源等产业技术研究院。到2027 年,建成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10 家以上,各类技术创新及应用研究平台达到200家以上,规上工 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 50%以上 。 〔责任单位: 市科技 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黄冈高新区,各县(市、 区) 党委 和人民政府〕
15.培育新质生产力。紧跟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战 略前沿,在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领域培养新增长点,形成新动 能。 以产业基金加持,打造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聚焦新兴产业, 强化 关键技术攻关,通过“揭榜挂帅 ”等方式,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加大技术攻关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大力弘扬“ 工匠精神 ”、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积极引 进科技副 总 。 到2027 年 , 全市科创 “ 新物种 ”企业达 到100 家 。 〔责任单位: 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人社局、 黄冈国投公司,各县(市、 区)党委和人民政府〕
(六)实施增量崛起行动,夯实壮大工业底盘
16.推进招商引资。坚持“一把手 ”抓招商“一号工程 ”。 聚焦重点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武汉都市圈产业协作,强化与央企、上市公司、行业领军企业合作, 坚持 以商招商,注重以情招商,突出专题招商,着力引进一批 技术水平高、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项目落户。聚焦重点 产业,绘制产业发展全景图、重点产业补链图、招商引资索引 图, 明确重点领域,强化项目储备,形成全过程闭环管理。突 出招商“转化率 ”,每年制造业招商引资资金到位额不低于400 亿元,每年新引进10亿元制造业项目40个。〔责任单位:市招商 服务中心,黄冈高新区,各县(市、 区) 党委和人民政府〕
17.强化项目建设。坚持每季度开展项目集中开工活动, 落实重点项目分级包保等工作机制,确保10亿元、亿元以上工 业项目分别由市、县领导包保,组织专班扎实开展帮扶,推动 项目快建设、快投产、快达效。重点围绕“ 三率两量 ”重点指标,每周跟踪项目进度,每月通报项目进展情况,不断提升工 业项目转化率,力争每年新开工10亿元制造业项目20个、新投 产10亿元制造业项目10个 、新增产值过10亿元的增长点5个 。 〔责任单位: 市发改委、市经信局,黄冈高新区,各县(市、 区)党委和人民政府〕
18.加强总部对接。加强与企业总部沟通联系,通过深度对接,争取将馥雅食品、昊鸿电气等企业总部搬迁至黄冈。 围绕伊利、索菲亚、凯伦新材料等重点总部企业,定期到企业总部拜访,增加在黄排产计划,争取提高产品 出厂价格,力争更多 高端高值产品放在黄冈生产。密切关注在黄企业总部投资动向, 争取更多优质项目落户。〔责任单位: 市政府办公室,市经信 局,各县(市、 区) 党委和人民政府〕
19.发展循环经济。引导钰嵘铜材、融达、 时代精铜等龙 头企业进一步做大规模,支持源环再生资源、麻城再生铝再生铜 、红安电解铜箔等项目加快建设,推动市区废旧汽车拆解、 “ 室内拆船 ”综合利用、麻城再生资源与汽配冶金耦合发展, 做实石材尾矿处理, 围绕武穴磷石膏综合利用推进矿产资源高效开发,推动黄梅、红安铜回收利用向下游产品延伸,促进循环经济迈上新台阶。〔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各县(市、 区)党委和人民政府〕
(七)实施扩大开放行动,拓展企业市场空间
20.积极融入武汉都市圈。抢抓国家推动超大特大城市加 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机遇,聚焦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高端装 备 、汽车等重点产业方向,完善黄冈—光谷产业招商地图和产业链储备项目库,推进园区共建、项目共引、创新共享、空港共筑,加快实现“研发在武汉、制造在黄冈,总部在武汉、基地在黄冈,融资在武汉、投资在黄冈 ”。到2027年,与武汉都市圈城市共建2—3个特色产业合作园区。〔责任单位:市发改委, 市经信局、市招商服务中心,黄冈高新区,各县(市、 区)党委和人民政府〕
21.加强区域产业协作。探索总部经济、共建园区、飞地经济、联合招商等合作模式,支持县(市)共建区域品牌,推动市县协同发展。支持黄冈化工园北扩,支持沿江县(市)统筹港城发展,加快临空经济区巴河片区建设。抢抓甬黄合作机遇,推进 团风与象山、红安与余姚、黄梅与奉化园区共建,深化跨江合作、 大别山区域协作。〔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招商服务中心,黄冈高新区,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
22.鼓励企业 “走出去”。争取中央和省级外贸资金扶持, 支持工业出口企业参加湖北省“千企百展拓市场”行动和广交会、 亚欧博览会等境内重点展会活动,开拓国际市场,争取海外订单。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各县(市、 区) 党委 和人民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落实、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型工业化推进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统筹协调作用,有效整合部门力量,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推动工作落实。
(二)强化要素保障。整合财政资金,设立支持工业发展 专项资金,将专项资金(不含园区平台建设) 列入年度考核。 积极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债券等,全力保障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用足现有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用活研发费用加计 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发展。创新工业金融服务,推动工业贷款占比逐年提高。强化用地保障,积极 盘活低效、 闲置工业用地,全面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 ”出让。 加强用能保障,强化人才支撑,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加大柔性引才力度,打造区域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地。
(三)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打造“ 冈好办 ”营商环境品牌, 深化优化“最多跑一次 ”“一窗通办 ”,对工业项目推行告知承 诺制、“五证同发 ”。建立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推广 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健全涉企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机制, 推动破产案件“ 院府联动 ”,切实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完善防范化解拖欠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 促进和保障企业敢干、敢闯、敢投。